台北市住宅政策以「協助租屋」為主軸,整體規劃3方向、4方法,要讓民眾住房負擔逐漸減輕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
台北市住宅政策以「協助租屋」為主軸,整體規劃3方向、4方法,要讓民眾住房負擔逐漸減輕
新聞摘要
  • 台北市住宅政策以「協助租屋」為主軸,整體規劃3方向、4方法,要讓民眾住房負擔逐漸減輕
【MyGoNews林湘慈/綜合報導】台北市房價所得比於10年間由8.25倍(2006年)上升至15.12倍(2017年),年輕人需不吃不喝15年才買的到房子,購屋痛苦指數10年間遽增1.83倍,而租屋市場長期以來由於法令的不健全及地下化發展,讓弱勢家庭在租屋市場面臨租不到及租不起的問題,居住問題已成為市民之痛。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表示,已投入資源協助市民居住問題,以保障市民居住權益,參酌先進國家經驗,目前台北市住宅政策以「協助租屋」為主軸,但是整體仍規劃3大方向、4種方法,要讓台北市民眾住房的負擔能夠逐漸減輕。
 
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表示,3大方向分別是(1)多元管道方式興辦公共住宅、(2)透過多元居住協助政策,如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等方式,減輕市民租住負擔、(3)未來透過EOD增加公宅存量,至於要達到這3大方向,則規劃包括了公宅興辦、多元管道取得公宅、社會住宅包租代管、民間租金分級補貼等4種方法,分別解釋如下:
 
一、多元管道方式興辦公共住宅:
 
(一)公宅興辦情形:
柯市長2015年甫上任即盤點興建2萬戶公共住宅基地,並排定4年興建計畫期程及財源籌措計畫,推動2萬戶公共住宅所需土地及投入資金成本皆有相應方案。預計至2018年底台北市已完工(含出租中)及施工中之公宅可達50處,超過1.3萬戶,後續規劃基地亦會陸續動工,並透過都更聯開分回興辦公共住宅,至2018年底興辦之公宅戶數將可超過1.9萬戶。
 
(二)多元管道取得公宅:
 
除了以自行興建方式興辦公共住宅,市府也同步透過聯合開發、都市計畫獎勵容積、參與都市更新分回住宅,以及修繕市有閒置眷舍等多元方式取得公共住宅。在公辦都更優先推動案件已有華榮市場、台大紹興、台電AR1、斯文里三期等4案,可提供約686戶公共住宅;另安康平宅BC街廓整建計畫及修繕新興市場基地現有閒置眷舍等,也將累積增加公共住宅數量,並活化市有資產。
 
二、透過多元居住協助政策,如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等方式,減輕市民租住負擔:
 
(一)社會住宅包租代管:
 
台北市目前有3萬餘戶的住宅長期閒置,鼓勵空閒房屋釋出一直是市府努力的目標。台北市政府配合中央補助六都經費辦理的「2017年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試辦計畫」,至2018年6月19日止房東核定件數為395件(申請件數431件)、房客核定件數為569件(申請件數667件)、案件媒合數已有270件,約佔全國五成。
 
(二)民間租金分級補貼:
 
另住宅法已明訂租金分級補貼政策,市府率先在不低於原有福利及與現行制度架接原則下,以「合理負擔」、「最適居住面積」及「家戶人口數」3方向制定租金分級補貼標準,補貼金額從3,000元至11,000元不等,期擴大對租屋族的協助。2017年度補貼件數為9,516件,2018年度2月開辦之加班車租金補貼申請件數計1,327件,協助超過1萬個家庭租屋補貼,透過多元居住政策協助市民減輕租屋負擔。
 
三、未來透過EOD增加公宅存量:
 
EOD整體政策包含台北市土地使用之未來政策布局、立體複合使用之建築型式及空間配置。亦即釋出之土地或建築空間做為都市發展儲備基地,將不僅只提供台北市公共住宅、公共服務設施或市政建設使用,而是視地區特性、補足地區所需之公共設施機能,在建物改建的同時,檢視該地區的整體公共設施機能,如提供托幼、托老、長照服務、日間照護等,並同時達成改善區域內景觀、環境基盤設施、健全社區等,逐步達成宜居城市之願景目標。
 
對於近來媒體關注市府公宅取得議題,都發局表示,若容積獎勵可放寬上限至2倍,扣除成本造價,則平均一案約可取得63戶(19+44),2萬戶公共住宅,需要318個案才能達成。過去20年來,民間成功推動都市更新案僅122案(80案完工,22案興建中,平均容獎1.3-1.5倍),即以獎勵民間方式推動,在放寬容積上限下,至少還要60年以上才能達成2萬戶目標。目前市府興辦公共住宅之工程經費為950億元,未來皆為市政府所有之產權,是政府責無為旁貸的責任,且可做為公共住宅未來調控使用,提供市民租得到、租得好的住宅。